《硅谷之谜》阅读随笔

Posted by Shi Hai's Blog on August 21, 2022

全世界搞科技和风投的几乎每年都要跑到硅谷看看风投的趋势是什么,就好比搞服装的每年都要去米兰时装节。
纳斯达克公司中有10%是凯鹏华盈投资,20%由红杉资本投资。
国内科技创业园灵感来自硅谷的孵化项目
很多风投有很多不成文规定,正是这些利益不直接挂钩的风格,才使得硅谷的风险投资特别成功。
红杉资本:投那些创始团队至少包括一名第一代移民的公司
凯鹏华盈:总是投那些能改变世界却未必会很快盈利的公司。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论。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是机械思维主导的革命,二三次信息革命是三论主导的革命(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牛顿和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掷骰子,而波尔证明了不确定性。
流水线工作流是机械思维下的产物,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动作,确定性是大概率事件,随机性是偶然性因素。
控制论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比如昨天一小时和今天一小时是一样的,昨天出去玩没有做作业,今天补回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时间实际不是静态和片面的,比如昨天出去玩一小时,今天补回来一小时导致少休息一小时就可能导致明天上课效果不好,因此浪费一小时和不浪费一小时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其次任何系统(人体系统,股票系统,商业环境,产业链等等)在外界环境刺激下(输入),必然做出反应(输出),然后反过来影响本身。比如你购买一支股票,就在一定程度上抬高股价,导致你不能赚到预想的收益。在维纳看来,任何系统,无论是生态系统,机械系统乃至社会系统,撇开他们各自形态都存在有这样的共性。
系统论:如果它是一个封闭系统,一定是越变越糟糕。相反,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因为可以和周围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有可能引入所谓的负熵,这样就会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最初薛定谔用负熵的概念来说明生物会进化(越变越有序)。对于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其功能并不等同于各部分的总和,或者说将每一局部研究清楚了,不等于整个系统研究清楚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受机械思维影响,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拆分为最小的元素(爱因斯坦和牛顿支持比观点,波尔支持不确定性),第三次工业后实际是以不确定性做主导(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三论为主导)。
日本是最不容忍失败的民族,他们力争事先考虑的方方面面想的周全,这因此保证了日本产品的品质是世界一流的,但另一方面认为谁把产品做失败了说明他事先不认真(反面教材,还是要学华为的对事不对人,反向改进)
硅谷还认为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失败者反而比没有尝试过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按照机械论的思维方式,相同的输入,相同的过程,一定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好比同样的零件放到生产线上,每一次在生产线的另一端得到的产品都是相同的,因为在生产线上确定性是占主导地位的,随机性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受机械思维影响的人会认为同样的人失败一次,还可能会失败第二次。但是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里,随机性无处不在,一个人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取决于事先的设定,而取决于在过程中不断地自适应和调整。受控制论思维方式影响的人会认为,在同一条路上走过一遍的人会更了解周围的环境,遇到问题更善于随机应变。 在硅谷,风险投资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发展,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第三次创业者,因为这些人有足够多的随机应变经验,同时还没有染上惯性失败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