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种见地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第三章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自我”永远都在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稳定。。
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第四章 空性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某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我们从没有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
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列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
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
空性并不是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左。
第六章 佛性
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东西所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它超越了因和果。
虽然说“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确地讲,这就好比说“我要云走开太阳才能出来”一样错误。
第八章 转世再生
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境界,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第十篇 见与道
因为你没有办法透过其他人的眼睛来看,或体验他人的经验。
道的本身也是迷惑:如果你被刺刺到手心,那么就要拿工具,例如用另一根刺,把它挑出来,等陷在肉中的刺拿出来之后,两根刺都不需要了。
道必须和我们的迷惑相遇,互相作用,才能对治迷惑。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当你斟酌佛陀所有的众多修道和教法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道是为不同的人开示的。
第十一章 道的选择
知识的学习把你的知识局限在读到、听到的东西上。
第十二章 出离与虔诚
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刹那间就可能消失。
你应该不断重复地思维,自己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任何理由而死亡。
当你到达这种“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
执着于此生、来生或入天道,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仍然是执着。
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出生命的真实意义。
第十五章 禅修
我们吸收了其他人投射出来的“我是谁,我是什么”,以别人对我们的影响作为基础来想自己,于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一个自己的形象。
禅修会使你到达前面所提到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境界,这种不把事情过分夸大的心态,很自然地会投射出来,别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弹性、随和,而你的人际关系自然就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禅修的人是最好的沟通专家,因为禅修敞开了心胸,使得沟通非常容易。
第十六章 止观
“止”保护你的心不受干扰,而“观”则提供光亮让你看得见。
当你坐在蒲团上试着修习慈悲或空性的时候,常会发现心与自己意愿相反:不是在期待计划将来,就是在回忆过去的事情。当你能够阻止心这样做的时候,就是“轻安”。
佛教说的“明相”,并不是二元对立中相对于黑暗的那个光明,而是指完全离于二元分别的境界,因此就连黑暗也是“明相”。
我们之所以不了解幻觉为幻,其中一个理由是:这些幻觉已经组织成一套极聪明、极有力的自我欺骗系统。你大部分的心理力量和能量,都集中在欺骗自己。
第十七章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你要对自己的现象负责,因为它们是你感受的产物,是你心灵的反映。
小乘里最重要的就是守戒律,戒律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
第十八章 金刚乘
使用酒、肉或其他东西修行,这种行为并非纵欲,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现象或显现都是禅修的体验。
小乘的外相要求最严格,你必须要守特定的戒律。在大乘中,为了利益众生,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就会发现大乘的危险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金刚乘比大乘似乎更允许无限的自由。金刚乘修行见地本身。金刚乘的修行基础在于,因为一切事物究竟上都是空性或无分别,所以行者应该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行空性或无分别。
“没有偏好”是金刚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执着与自我—偏好意味二元对立。
起偏好,就失去了净观。
第十九章 上师、灌顶及象征
金刚乘创造出来一个无限和神圣的现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秽的现象。
根据一般接受的佛教哲学,只有你对于事物的概念存在,并非事物存在,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所以究竟上,并没有实存的外、内神明或是佛陀、上师引导你,你自己的本质或你的本性就是至高的上师。外上师的功能如同镜子。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启的一切法门,目的都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
金刚乘创造出一个无限和神圣的现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秽的现象。
第十二章 次第与证悟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
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