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十几年的同学突然离世,平时身体健康,毫无预兆,挺让人震惊的。 和同学亲友沟通过程中,一个细节让我十分诧异:公司同事在等120到来的12分钟时间内没有进行任何紧急抢救措施。120也没有提供任何线上的救助指导。离世原因无法考证,但通过同学亲戚的描述应该是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
一、新脑血管疾病
1.1 心源性猝死
猝死:指外表看似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而发生的迅速死亡,是一种临床表现。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了除心肌梗死以外多种疾病,如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瘤、原发性心肌病、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肺动脉栓塞、心包疾病等。
1.1.1 发生率
猝死占所有死亡的10%-25%。猝死中80%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约占心血管死亡率的30%~40%,美国每年约有30-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是42/10万,据此推算,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平均每天1500人左右。其中,中青年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老年人无变化趋势的可能原因是日常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在吃心血管药物在提前预防。
1.1.2 发生先兆
部分猝死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另有部分患者猝死前会出现乏力、气短、头昏、心慌、胸闷、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晕厥、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俗称的冠心病(心源性猝死中的56.78%~80%)。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冠脉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常常会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或心脏电生理不稳定,从而导致猝死发生。
1.2.1 发生先兆
50%的患者有先兆症状,93%有先兆症状的患者症状出现在心脏骤停前24小时内。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憋屈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以上,安静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也不能缓解症状。
1.2.1 导致因素
1.2.1.1 可控因素
最重要的诱因是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等。
1.2.1.2 不可控因素
- 性别: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 年龄:老年人更容易发病;
- 季节和时间:研究显示,大部分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冬春季,夏秋季较少。猝死较多发生在早晨,夜间较少。
1.2.2 预防措施
1.2.2.1 健康饮食
饮食结构要合理,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胆固醇高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豆制品等。
烹调多用植物油,菜肴少放盐,口味清淡。
1.2.2.2 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压过高不仅会诱发中风而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血脂过高则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硬化常可引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
- 基础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心脏异常
- 基因检测:适用于有家族史
- 运动平板试验:筛查冠心病
- 儿茶酚胺激发试验:检查心脏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鉴别心率失衡
- 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冠状病诊断的金标准
- 电生理研究:诊断、治疗心率失衡
1.2.2.3 保持情绪稳定
努力做到情绪乐观、随遇而安。脾气暴躁、易发火动怒的人血压波动剧烈,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1.2.2.4 及时就医
心源性猝死前,通常会伴有胸痛、胸闷、窒息感、濒死感、大汗、全身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牙疼、胃疼、头疼或是上腹疼等。
心源性猝死属于危急重症,在拨打急救电话同时,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
1.2.2.5 药物自救
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以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 既往无心脏疾病者,如果突然出现胸痛,或已知有心脏疾病,突然出现胸痛、肩背痛、上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即可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片或10粒速效救心丸。5~10分钟后,上述症状未能明显缓解,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拨通急救电话后,按照医务人员要求可嚼服阿司匹林,等待救护车到达。等候救助期间应尽可能保持自身安静状态,不宜频繁走动或驾驶汽车。
二、心肺复苏术
人缺氧4-6分钟就会导致人死亡,4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为50%,每过去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 心肺复苏七子口诀:
- 叫:呼叫倒地者,轻拍双肩,两耳边呼叫看是否有反应。
- 喊:如果倒地者没有反应,应当立即呼救,找专业人员和“AED(除颤器)”到场。
- 看:看倒地者胸廓是否有起伏,确定是否有呼吸音,面部有无气流,耳朵贴近鼻子,眼睛看胸腔,观察10秒钟。
- 压:如果没有呼吸,应当立即进行心脏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在操作过程中不可以间歇超过10秒钟,胸外按压30次再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五次为一轮后再观察倒地者呼吸。
- 抬:抬下颏打开被抢救者气道,保证通气(双指顶起下颌骨,鼻子朝天即可)。
- 吹:包住被抢救者口部,向内吹一口气,1秒以上,2次。
- 打:如果除颤器(AED)到场,应当立即除颤。